桑榆之年是多少岁,桑榆之年指多大年龄
- 作者: 卜算子算命网
- 时间:2024-11-21
由于古代人的年龄大多不是用数字来表示的,而是用一些称谓代替,例如桑榆之年就是其中的一个,那么桑榆之年是多少岁了?桑榆之年泛指所有50岁以上的老人,也就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可以称桑榆之年。下面小编为大家给大家介绍一下桑榆是什么意思。
桑榆之年指多大年龄
“桑榆之年”是指全部五十岁之上年纪的老年人,包含六十岁的年纪、七十岁的年纪、八十岁的年纪。“桑榆之年”的意思是照在桑树、榆树梢上的落日余晖,形容人已到暮年。而往往将全部老人都称作桑榆之时,那是由于桑树和榆树全是种在西边的,因此落日的情况下落日视线会照在桑树和榆树上,桑榆代指日落时分。
“桑榆之年”通常指的是 50 岁以上的年龄段。该词出自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:“日西垂,景在树端,谓之桑榆。”意思是夕阳西下,桑树和榆树的影子照在树的顶端,因此用桑榆来比喻日暮,也常用来比喻人的晚年。
桑榆之年的近反义词
近义词:迟暮之年、桑榆晚年。
反义词:豆蔻年华、花信年华、锦瑟华年、锦瑟年华、锦绣年华、弱冠之年。
桑榆之年的出处
桑榆之年的来历出处源于于《魏书·游明根传》。
全文是:“(明根对曰)臣桑榆之时,钟鸣漏尽,蒙皇上之泽,头领获全,待尽私庭,下奉先帝、皇上大恩,臣之愿也。”,汉语翻译回来便是,(游明根回应)我的年纪早已非常大了,这时年老力衰,受皇上的恩惠,得到善始善终,在家里渡过残年,接纳先帝和皇上的恩典,就是我所愿意的事儿。
不同年龄阶段对应的称谓
50 岁:知命之年、半百
60 岁:耳顺之年、花甲之年
70 岁:古稀之年、杖国之年、从心之年
80 岁:杖朝之年
90 岁:鲐背之年
100 岁:期颐之年
在中国古代,人们对不同年龄阶段有许多特定的称谓,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:
垂髫: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。
总角: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。
豆蔻:指女子十三四岁。
束发:指男子十五岁。
弱冠:指男子二十岁。
而立:指三十岁。
不惑:指四十岁。
知天命:指五十岁。
耳顺:指六十岁。
古稀:指七十岁。
杖朝之年:指八十岁。
耄耋:指八九十岁。
期颐:指百岁之人。
这些称谓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划分和尊重,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
关于年龄的称谓
汤饼之期:指婴儿出生三日。旧俗小儿出生三日,设筵招待亲友,称为“汤饼筵”。
初度:指小儿周岁。《离骚》中有“皇览揆余初度兮,肇锡余以嘉名”的诗句,后称生日为“初度”。
志学之年:指十五岁。《论语·为政》中有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”的记载,后称十五岁为“志学之年”。
花信年华:指女子二十四岁。花信,开花时期,花期。
而立之年:指三十岁。《论语·为政》中有“三十而立”的记载,后称三十岁为“而立之年”。
不惑之年:指四十岁。《论语·为政》中有“四十而不惑”的记载,后称四十岁为“不惑之年”。
知命之年:指五十岁。《论语·为政》中有“五十而知天命”的记载,后称五十岁为“知命之年”。
耳顺之年:指六十岁。《论语·为政》中有“六十而耳顺”的记载,后称六十岁为“耳顺之年”。
从心之年:指七十岁。《论语·为政》中有“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”的记载,后称七十岁为“从心之年”。
朝枚之年:指八十岁。朝枚,原指周朝时老人的典故。
鲐背之年:指九十岁。鲐是一种鱼,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。
期颐之年:指百岁之人。期,期望;颐,赡养。意为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,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。